湖 光 塔 影
她,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 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 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 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 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 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 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 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 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 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 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 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 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 年交。 田晓菲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 北京大学英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 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 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 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 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给划线的字注音:
jū xì mò bèng qióng lóng 白驹过隙 蓦然 迸溅 穹隆
zǎn diàn zhòu
yè xù
积攒 沉淀 骤然 呜咽 絮语
bìng xī
tián xié chóu chàng
摒弃 犀利 安恬 撷取 惆怅
白驹 过隙:
弹指:
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 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比喻时间极短暂。
迸溅: 向四外溅,这里指传播
穹隆: 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
积攒: 一点点地聚积。 骤然: 突然,忽然 呜咽: 低声哭。
主要内容 两年北大学习生活
写作思路
奇妙的北大尘缘 ------热爱北大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赞美北大
我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报答北大
变化
? 刚入校
? 一脑子的浪 漫念头
? “对什么都 充满兴趣和 好奇”
? 入校两年后的 秋天
? 成熟的季节
? 见到新生“怅 然若失”
影响的因素
北大的书
沉静,愉悦, 安详
渴望
北大的人
学生:专注而入迷,敏感,
纯洁、犀利、机智、
生机勃勃
师长:绅士风度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严谨、诚恳
讨论:
1、“我”看到图书馆时为什么会心头“涌起一 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2、“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 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和“让北大为我感 到自豪”怎么理解? 4、上铺的女孩为什么哭?“我”当时有没有 理解她的心情?为什么?
5、北大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怎样的门?
1、北大的图书馆有400多万册的藏书,要全部看完几乎是 不可能的,自己在图书馆面前显得很渺小。
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但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 的努力,一个誓言和象征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较起来显得多 么轻微。
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 成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4、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 佼佼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 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 生的全新世界。
思考:
1、北大的人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有 什么特点?
2、北大的教风、学风如何?
3、作者对北大是如何评价的?
4、第十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 如何理解的?
专注、敏感、纯洁、机智 、犀利
学生
生机勃勃、清新自由
北大人
风格各异
铸就特质
老师
做人诚恳,严谨治学
图书馆
追寻美梦,探寻世界
开启大门,陶冶性情
打开窗子,追求真理 启迪心智
展示世界,追求理想
小组交流:
1、“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 有什么关系?
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3、这部分中哪句话与作者的誓言相照应?
4、说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如何理解?
说明我与北大已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十三岁的际遇
言语
内容
七岁,十岁 十三岁,十六岁
我与北大尘缘
情感
总写对北 大的深情
喜欢读北大的书 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图书馆 北大人
抒发对北大的 感激之情
诗句
渴望建功立业 强调血肉相连
报效北大
你有什么样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