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1 课前新知预习 2 课堂互动探究 3 典型例题剖析
4 知识网络构建 5 学习效果检测 6 课后强化作业
课前新知预习
1.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学会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地__理__位___置___。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_相__互___联__系___。
2.主要区地位形因素:
市场
土壤
政策
3.区位因素的变化:_自__然__因素较稳定,_社__会__经___济____因素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_地__域_和一定的历__史___发__展_阶段,在自然、 社会、经济、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__业__生__产___地__区___。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_农__业__生___产__条__件__、结构、经营方式、发
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__因___地__制__宜_____、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的结果。
4.案例——混合农业:
(1)生产方式:耕作业和_畜__牧__业__相结合。 (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__墨__累__—___达__令__盆___地,其经营方式是种植_小__麦___ 和_牧__羊__相结合。
1.判断正误并思考原因。 (1)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民进行种粮补贴反映了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2)坡地上修筑梯田是对地形的改造。( ) (3)农业地域类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 ) (4)墨累—达令盆地农场的土壤肥力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持。( )
2.问题思考。 (1)近几年广东省顺德市的花卉种植面积增加较多,这是为什么? (2)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有 什么好处?
【答案】 1.(1)× 政府行为反映的是国家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在坡地上,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将坡地改造成层层平地进行 耕种,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3)√ 农业地域类型是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反映。 (4)√ 墨累—达令盆地是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地区,农场内的土地交替 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
2.(1)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时间安排合理性、有效性强。
课堂互动探究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探究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该现象 与影响农业区位的哪个主要因素有关?该因素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者把茶种带回日本 栽培,但效果不好。请说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3)杭州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主 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案】 (1)气候。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其中的光照、热量、 水分因素影响到作物种类、复种指数、产量和农业地域类型等。
(2)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 的作物,而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3)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4)政策。
归纳提升 1.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内涵
区
绝对区 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位
含 义
相对区 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 联系
区
自然环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境因素
位
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 社会环
区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的影响,
位 方法 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
选
经营方式
择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 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位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因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
素
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
的 影响 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
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时可依据某 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条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
区位因 对农业生产 对农业区位选择
素
的影响
的影响
市场
市场的需求 量最终决定 农业生产的 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 发展市场需求量 大的农作物品种, 可获得更好的经 济效益
交通运 提产高的农 商品业率生,园艺业、乳畜业
区位因 对农业生产的 对农业区位
素
影响
选择的影响
响应政府政
政府政 策
政府制定相应 的政策,直接 干预农业生产
策,在政策 规定的范围 内发展农业
生产
机械 化肥
使劳动生产率 技术条件的
大大提高
发展和改进,
提高了农业的 通过改变自
产出
然条件和社
3.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 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 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 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
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
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其次,了解 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2)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农业区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 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 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 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例如,地价的高低与距离城 镇的远近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其农业成本 较高,因此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农作物或禽畜品种。再如, 乳牛、花卉等对交通运输的要求高,应近城市或沿交通干线分布。
对点演练 1.下图是表示某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回答(1)~(3)题。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3)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 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1)C (2)C (3)D
【解析】 第(1)题,在城郊形成蔬菜、花卉产地主要是因为距离城市 (消费市场)近。第(2)题,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 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第(3)题,广东位于低纬地区,冬季温和,许 多在北方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不能生长的蔬菜、花卉都可以在此生长, 因此从广东运往河北的农产品中,应在冬季时运输量最大。
农业地域的形成
探究活动 结合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探究农业地域的形成。
(1)读图指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带的农业生产类型。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带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带内的气候、地形、河流有何特点?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带内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案】 (1)种植小麦和牧羊。
(2)混合农业带相对全国其他地区人口较为稠密。
(3)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墨累河和达令河流经。
(4)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种植小麦的耕地、牧羊的放牧地以及休耕地。 这样可以调整小麦和牧羊的规模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休耕地可以保持 土地的生产力。
归纳提升
1.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其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 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形成农业生 产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2.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 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如下图所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农业地域的类型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 型。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 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其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如下表 所示: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自然 因素
气候
地形 土壤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 水相对较多 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人口密 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社会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2)澳项大利目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特点
生产方式
种麦和养羊,种麦和牧羊活 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 模大
科技应用 普遍应用现代科技
农业专业 化
专业化程度高
坚持“土—草—畜—市场”的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三个优点是由混合农业这种地域 生产类型的生产特点和对象所决定的,应把它们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 具体关系可表述如下:
对点演练
2.(2014·山西实验中学期末)下面图甲为“澳大利亚某河流沿岸地区 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图乙为该区域农事安排图。读图并结合 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上面图示区域农场内一般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为小麦地、 放牧地、休耕地等,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以充分保 持麦田的肥力。此外,用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回田可成为麦田 的肥料。
由于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恰好是交替进行的,这样对 于农民安排农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民对农场的土地利用,可根据 市场的需求决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1)图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2)简述该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的主要优点。 (3)从甲图可以看出,①地区和②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不合理的是 ________地区。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主要表现在过度砍伐、________, 由此造成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草场退化等。
【答案】 (1)混合农业 (2)①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 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② 过度放牧 水土流失
【解析】 本题以图片和材料的形式考查混合农业的含义和特点及生 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图中的农业活动类型和该农业活动类型的 分布区可知其为混合农业,该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生产的灵活性,并能 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 态系统,但是②地因在利用的过程中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可能出现 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生态问题。
典型例题剖析
【例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 生产国。读下图,完成(1)~(2)题。
(1)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形较平
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 D.土壤较肥沃
(2)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 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
A.运费低 B.热量足
C.技术高 D.品种全
【解析】 第(1)题,此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比较优势。与哥伦比亚 相比,在情人节期间,美国仍然是冬季,气温低,不利于玫瑰(花卉) 生长。哥伦比亚地处赤道附近,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对玫瑰生长有 利。第(2)题,墨西哥比哥伦比亚距美国近,鲜切花的运输距离短,运 费低。墨西哥与哥伦比亚同位于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墨西哥与哥 伦比亚均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条件和品种相差不大。
【答案】 (1)C (2)A
【例2】18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 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 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 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1)~(2)题。
(1)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 )
(2)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 第(1)题,从题干中可知,墨累—达令盆地是以小麦和牧草 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产品面向市场,主要农产品是小麦和羊毛,故牲 畜和作物有一部分指向市场,由此可排除A、B;该地牲畜的主要饲料 为农作物秸秆,且羊毛的商品率远高于作物,由此可排除C。第(2)题, 由材料可知,农场规模大,数量增多,河水引用过量等,会引起湿地 萎缩、牧草生长不良。该地区为灌溉农业,不合理的灌溉易造成土壤 盐碱化。
【答案】 (1)D (2)A
知识网络构建
学习效果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读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各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③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④吐鲁番种植葡萄
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 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A.①③
B.③④
C.①⑥
D.②⑤
2.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图中的(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需求 D.政策 3.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未表示出的因素还有水源、科技 B.政策的导向是农业市场地域范围扩展的主要因素 C.促使农业向区域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一般情况下,图中各区位因素是不变的 【答案】 1.C 2.C 3.A
【解析】 第1题,①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②④是气候,③是 土壤,⑤是市场。第2题,最终影响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的是市场的 需求。第3题,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农业市场地域范围扩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还应包括水源、技术等,而农业区域专业化 的发展是多种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
4.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 塘内养鱼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与墨累—达令盆地相比较,具有哪些共 性( ) A.都是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B.都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C.都是大规模家庭式的农业 D.都需要雇佣专业工人完成农活
【答案】 A
【解析】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属于林业和渔业形成的混 合农业,其和澳大利亚的小麦种植和绵羊放牧形成的混合农业具有共 同的特点是两者都是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虽然两者都是家庭式经营, 但在规模上澳大利亚是大于珠江三角洲的。
读“我国新疆棉花分布示意图(图甲)”和“澳大利亚棉花分布示意图(图 乙)”,完成5~6题。
5.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光热充足 ②水热组合好 ③有灌溉水源 ④土壤肥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 ①交通不便 ②劳动力价格低 ③政策扶持力度小 ④科技水平低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新疆和澳大利亚东部之所以能够形成棉花种植基 地,其共同的自然条件是光热和水源。从水热组合状况看,澳大利亚 东部组合较好;新疆的组合较差并且土壤以荒漠土为主、肥力低。第 6题,从社会经济条件对比,新疆位于内陆,交通不便,同时受发展 水平的制约,科技水平较澳大利亚低。
7.地中海沿岸的葡萄、新疆的瓜果、西藏的冬小麦、埃及的长绒棉, 这些地区的作物产量高、品质好,究其原因,它们共同的生产条件是 ()
A.热量丰富,气温高 B.降水丰富,水源足
C.地势平坦,土质好 D.光照充足,温差大
【答案】 D
【解析】 联系四地自然条件,归纳其共同特征。
8.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模式 是( ) A.基塘农业 B.对优势资源进行深加工 C.水、盐、碱、沙综合治理 D.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答案】 D 【解析】 江西泰和县千烟洲主要推广“立体农业”的布局方式。
(2014·湖北黄冈中学高一期末检测)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图”, 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混合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混合经营 ②甘蔗、果树种植和养鱼有机结合 ③实行牧草与作物轮作 ④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经营的主要限制条件是( ) A.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小 B.气候炎热干燥,蒸发旺盛 C.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水源不足 D.土壤贫瘠 【答案】 9.A 10.C 【解析】 第9题,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实行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 混合经营,农田实行牧草与作物轮作。第10题,其东南部墨累—达令 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水源不足。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完成下列问题。
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 (1)A处宜发展______生产,因为这里地形________,耕作面积 ________。 (2)B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________,社会经济 条件是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 (3)C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既靠近________,交通便捷,又靠近 __________________,为市民提供新鲜农产品。 (4)D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因为________地形不便耕作。
【答案】 (1)棉花 平坦 大 (2)蔬菜 水源 消费市场 (3)乳牛 公路 消费市场 (4)水果 丘陵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判断该题时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①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 生产的成本越高;②不同类型的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有很大的区别; ③应考虑这几种农业所需土地面积的大小、生产所需水量的大小、产 品对运输的迫切性等。
12.(2014·河南郑州高一质检)读“我国部分优势商品性农业基地分布 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农业除大规模种植玉米和小麦外,还大力发展水稻种植,试分 析当地发展水稻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比较乙、丙两个商品性农业基地,并填表。
(乡3)、近增年地加来良,区种我补国优贴针等对势措农施自件业,问然农题民条采的取种了限粮取积制消极农性性业素大自税大、然提粮高食因。直上补述、措农施机属下 于影响农乙业生产的哪些区位因素?
丙
【答案】 (1)多河流,水源充足;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 平,土壤肥沃。 (2)
(3)政地策区;科技。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 因素
乙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 温差大
水源不足
丙
水热充足
旱涝灾害频 繁